心理咨询师技能-咨询效果的标准问题与安慰剂作用
心理咨询师技能-咨询效果的标准问题与安慰剂作用
如何确定一个求助者的心理状况好转或痊愈呢?通常是靠求助者自己的主观报告和咨询师的报告,但两者都不一定可靠。与躯体疾病不同,求助者的(特别是心理异常者)的报告有时缺乏可信度。有许多原因可以使求助者声称自己有所好转或已经痊愈了。临床心理学中所谓“您好一再见”效应( Hello - Goodbye effect)在心理咨询中确实存在。即求助者最先来咨询时,常下意识地表示自己的问题很严重,希望得到帮助。随着咨询的进行,求助者得知咨询师的方法已用得差不多,或者对咨询师产生怀疑,或不愿得到心理帮助时,这时求助者就叙述自己的感觉好多了,声称受益于咨询,感谢咨询师,再见道别了。这很难真实地反映咨询效果,实际上求助者的报告无非是出于社会期望的动机。至于咨询师方面的评价,有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因为疗效标准取决于各咨询学派的不同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将疗效部分地定义为能够在意识领域内体验到原先是潜意识的感和思想,而行为主义学派则设法克服由特定境遇引起的症状,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潜意识与意识体验的关系,而是患有广场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的求助者能不能走出家门与人交往,并感受到交往的快乐。进一步说,咨询效果的评估并不是单一的,按不同的评价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曾有研究报告表明(D.Frank),65个精神科患者在服用无任何作用的“药物”之后,竞有一半人的症状显著的好转。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是患者对治愈的期望产生的。这种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咨询中也存在。有人曾对安慰剂的作用做过分析,认为例如经典精神分析的效应源于求助者的选择、消除对罪恶感的疑虑、结束了咨询等因素。即选择过程使人们产生最大的咨询反应;消除疑虑强调了求助者没有白费时间,成效是水到渠成的;咨询即将结束,咨询能够告终就是证明求助者已经“治愈”了。
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知识,可关注德诚教育网站(www.decheng-edu.com)——专注于公共营养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资格等职业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