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技能-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
心理咨询师技能-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认知科学兴起。此后,由于它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在信息加工的理论框架下,试图探讨人类智力的内部信息加工机制与过程。在这一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属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J.Stemberg,1985)提出的智力认知成分理论。
斯坦伯格认为智力结构由“成分”组成。所谓成分,就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根据成分的概括水平或功能可对其进行不同分类:
1.根据成分概括水平分类,可分为一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一般成分指所有智力任务操作所必需的成分;类成分指至少两种任务必需的解决某类任务的成分;特殊成分只是单一任务操作所需的成分。斯坦伯格以一个等级结构来说明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对每类成分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的诠释。
2.根据成分功能分类,可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计划、监控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其功能包括:审阅问题;选择信息加工成分;选择信息的一种或多种表征;选择信息加工成分的组合策略;决定注意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及结果的检验和评价。操作成分是智力任务完成过程中实际施行的加工过程,其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加工成分有:编码、关系推断、相关推理、应用、比较、证实、反应。知识获得成分是指用于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包括学习成分、保持成分和迁移成分。三种主要功能成分相互作用,彼此激活或给予反馈(直接或间接),处于一种动态结构之中。
应该指出的是,智力结构理论在发展智力测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智力测验都是依据某个特定的智力理论编制的。
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知识,可关注德诚教育网站(www.decheng-edu.com)——专注于公共营养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资格等职业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