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目标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有哪些?
(1)有些咨询师认为咨询师应持完全中立的态度,不应带有任何自己的价值观念
持这种观点的咨询师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独特价值取向的人,咨询师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求助者,更不应把自己的目标强加在求助者身上。这种观念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于推崇价值观中立,强调绝对的、百分百的价值中立是没有必要的,实际咨询中也是无法做到的。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持有的价值观是无法隐藏的。由于双方进行的是思想、情感的沟通,必定会在相互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只要咨询师存在其中,即使不讲话,其非言语行为也会传递价值观,何况有不少咨询技巧本身就是直接传递咨询师价值观的。咨询中保持绝对价值中立或无价值,事实上做不到也没必要。最简单地说,终极目标或具体目标本身就带有价值导向的色彩。如果硬要坚持价值观绝对的中立,实际上只能说明这种观点是对心理咨询认识还不够全面的结果。
(2)有些咨询师认为咨询中应该给求助者灌输、传输一些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不少心理咨询的初学者,尤其是从医学、思想教育、管理等部门转行从事心理咨询的初学者,他们常常以为咨询就是教导或指点求助者。因而,不少人把自己的目标强加在求助者头上,并传授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信念等。一旦发现别人的价值观念与自己有别,与社会宣传有别,就予以指正。他们帮助求助者做决定,经常提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忠告。如前所述,咨询中要求咨询师完全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也不是意味着要求助者跟从咨询师的价值取向,相似才是正确的,不同就要予以纠正。咨询师应充分尊重求助者的价值观念。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助者,不然,既不尊重求助者,也无法达到共情,这是有悖于心理咨询原则的。
(3)有些咨询师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咨询中把求助者的快乐、满足当作咨询目标是有害的,也是不可能的。假若求助者为了获得成长,那么某种程度的安、彷徨、苦闷、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成长会伴随着痛苦的磨砺,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咨询师的职责应重在鼓励求助者不断地去尝试、去努力、去体验、去获得发展,而不是躲避。这也许会增加求助者的不适感,但对于其发展是必需的,也是无法避免的。
有些求助者的问题是难以适应环境。但适应什么环境、怎样适应等问题比适应环境本身更重要。一个不满周围浑浊的人际关系而孤独、愤慨的求助者,如果通过咨询适应了原先自己曾厌恶、鄙弃的那种人际关系,甚至同流合污,自然没有了原先的孤独,也没有了原先的愤慨,但这样的环境适应究竟是不是咨询所应该达到的效果?适应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忍受、克制、屈从、顺从与迎合,另一种是改善、调整与克服。前者是被动、消极的适应,而后者才是主动、积极的适应。前者带给求助者的是压制与衰退,而后者则带来蓬勃与发展。咨询目标应立足于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咨询是真正促进求助者的成长与发展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终极目标保证了具体目标的方向性。因为就具体目标而言,消除孤独、愤慨等不良情绪就是目标,如果达到了这一目标,就算咨询有效了。而事实上它是失败的,这种目标的实现牺牲了更大的目标,不符合终极目标的要求。终极目标的存在指导咨询师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咨询的含义。现实中,咨询所带来的改变很可能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效的咨询在于使积极面尽可能地多,而消极面尽可能地少。
若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知识,可关注德诚教育网站(www.decheng-edu.com)——专注于公共营养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资格等职业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