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倾听时容易出现什么错误?
有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正确咨询理念还没有建立、或没有掌握倾听的含义的咨询师,往往不重视倾听、不愿意倾听,因而容易出现以下的错误:
(1)打断求助者,作道德或正确性判断。咨询师如果不能把握倾听的正确含义,就可能不接纳求助者,表现为打断求助者,同时作道德或正确性的判断。例如,一位与多人存在婚外感情的求助者表达其困惑,咨询师可能因道德观不同,不愿意进行倾听,很可能打断求助者,连声叫停,并对求助者的言行作道德上或正确与否的评判。
“你这么缺德啊,这不是害人害己吗!”“你这种想法完全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等等。由于打断了求助者,自然影响了求助者的表达。一方面求助者可能觉得咨询师不接纳自己,不再敞开心扉,从而停止了表达,影响了咨询关系;另一方面咨询师可能因此无法了解掌握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相关内容,致使对求助者的理解不全面、深刻、准确,也影响了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尽管强调咨询师的价值观是中立的,但是并非说不能作评判,咨询师应理解的是:一是不作或尽量少作这样的评判。例如咨询师可以表达“我听明白了,你和其他人士有婚外感情,请你继续讲”。咨询师接纳了求助者与多人存在婚外感情,但没有作出评价。二是不要轻易作出评价,咨询师是否对求助者进行评价,应该遵循是否有利于咨询的原则。三是不要在求助者还在叙述问题时就评判,应该等到求助者完整地表达完某一方面的问题时再进行评价。四是不要仅仅只作判断而没有具体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般来说,如果咨询关系建立得好,咨询师又适时适度有根据地分析,则效果较好;否则可能会起反作用。咨询师应认识到,求助者是来求助解决心理问题的,而不是来听批评、受指责的。如果一定要进行评价,最好让求助者自己评价,而不是咨询师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强加于求助者。
有时不倾听,可能会完全误解了求助者。例如,咨询师可能以前多次遇到家长前来求助,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迷恋于游戏。当某位家长又在叙述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时,咨询师打断了求助者,说:“我知道了,你的孩子不好好学习,迷恋于游戏。”如果咨询师很好地倾听,让这位家长讲完,事情可能完全不是玩游戏,而是因玩游戏,家长打了孩子,孩子出走了。但孩子因为没有钱,就去抢劫其他小朋友,此时已经不是玩游戏而是触犯法律的事情了。因此为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咨询师不能急于下结论,应该进行倾听。
(3)轻视求助者的问题。有些咨询师对求助者缺乏共情,认为求助者的问题是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因而流露出轻视、不耐烦的态度。某位求助者诉说,自己在单位不受重视,有时别人请吃饭不叫自己,有些好事没有自己的份。咨询师可能认为求助者幼稚,居然为请客吃饭的问题苦恼,因而不愿意倾听下去。虽然求助者的有些问题在他人看来没有什么,但对于求助者而言却是极其困扰的难题,因为求助者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影响了他对事物作出客观、理智的评价,这也就是其心理问题的特点。对于咨询师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让求助者真实地感知到问题的性质,转变其观念。轻视求助者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咨询师还不了解心理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咨询师还缺乏共情的特质。
(4)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有些咨询师在了解情况,尤其是寻找问题的根源时,由于把握不了问题背后所隐藏着的东西,不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故像大海捞针似的茫然,咨询时犹如蜻蜓点水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有时他们不愿意倾听某些方面的内容,因而常常打断求助者的叙述而转移话题,求助者刚陈述某一问题就被咨询师一个新的问题所打断,求助者可能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需要咨询师加强理论学习,建立逻辑关系,同时应有耐心,认真地倾听,仔细地思考、判断,逐渐缩小包围圈。
(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有些咨询师由于缺乏咨询技巧,咨询技术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容易出现种种失误。
若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知识,可关注德诚教育网站(www.decheng-edu.com)——专注于公共营养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资格等职业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