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效果的跟踪与监控(上))
为了保证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对培训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估。对培训进行全程监控,可以保证培训活动按照规划进行,保证及时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能将各种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加以改进。
由于培训监控牵涉面广,影响因素多,所以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就必须在多方面进行。
(一)培训前对培训效果的跟踪与反馈
对受训者进行前的状况摸底,了解受训者在与自己的实际工作高度相关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目的是为了与培训后的状况进行比较以测定培训的效果。如果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摸底也没有必要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只需在与培训内容相关的方面进行即可。
1.受训者与培训内容的相关性
培训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保证培训内容与受训者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即把培训提供给那些真正需要这些培训的人员。实际运作中的衔接方式有两种:一是先定培训内容,再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受训者,如财会培训班;二是先定受训者再定培训内容,如经理培训班。对前者就要考虑受训者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后者就要根据培训前的摸底情况考虑培训内容的设计是否恰当。
2.受训者对培训项目的认知程度
根据成人教育理论,只有当受训者对培训项目比较了解后,他才可能对培训产生兴趣并有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高度调动受训者的参与意识,培训的组织者就应该采取某些得当的措施,向受训者宣传此次培训活动的内容、进程、方式,让受训者对培训有一定的了解,并相应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此时就要检测受训者对培训的参与热情和持久性,表现为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出勤率和教学合作态度等方面。
3.培训内容
监控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实际提供的培训内容与规划的培训内容之间的差异,保证实际提供的培训与计划高度一致。差异主要表现为提供了非规划的内容、内容缺失或不完整、培训内容错位或非标准化。导致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点:培训项目的管理机构或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培训;规划中的培训内容没有得到受训者的认同,从而在执行中走了样;因不同项目之间的交叉或相互影响,对培训内容做了调整;外部环境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应该保证培训按照规划进行,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调整和改变的必要性。
4.培训的进度和中间效果
监控培训进度是保证培训项目在时间进度和资源投入进度方面与规划保持一致。监控中间效果是评估受训者在不同培训阶段的提高和进步幅度,及时发现受训者取得的进步和规划预期的差距并采取补救措施。如果只是在培训结束后才来检查,即使发现问题也为时已晚。这种监控在大型培训项目中,特别是那些承接性很强的培训项目中非常有用。
5.培训环境
根据学习转换理论,规划时一般都会使培训的实施环境与受训者的工作环境尽量相似,以保证培训效果得到最大的转换,因此,在具体培训实施过程中,就需要及时受训者的实际工作环境的变化,调整培训的实施环境,以保证培训适应新环境下的新需求。
6.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包括受训的管理人员和培训教师
培训的管理人员和培训教师都是培训的具体执行者,培训最终效果的好坏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评估的内容主要是他们的行为表现,如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经验、能力、方法等。评估主要是为了保证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有能力做好培训。
大家想查看更多人力资源管理师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可以登录德诚学院网站(www.decheng-edu.com)(德诚学院专注于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劳动关系协调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