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技能-非言语行为之身体语言
心理咨询师技能-非言语行为之身体语言
咨询师和求助者的身体、手势的运动和位置在相互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咨询状况的某种变化。身体语言具有丰富的含义。一般低头表示陈述句的结束,抬头表示问句的结束,而较大幅度的体态改变表示相互关系的结束,表示思维过程或较长的表达的结束。
如果体态的改变到了不再正视对方的地步,则表示不愿再交谈下去,想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去。如同小孩在听父母训斥时,嘴巴在说:“是的,是的,我知道了。”他同时把身子转了过去,其实是在发射另一种信号:“够了,够了,我要走了。”询师要善于发现求助者身体传达的信息。有时,咨询师会发现求助者移动身体,把脚及整个身体对着门口,这个姿态很可能是求助者想结束交谈,他的体态正是想告诉:我想离开。
人们有时借用摊开双手、解开外衣纽扣或脱掉外套,表达一种真诚、坦白。而双手交叉在胸前则常表明一种防卫,表示否定、拒绝或疏远。
有些求助者很慢地、细心地把眼镜摘下来,并且小心地擦擦镜片(即使镜片根本不需要擦),这种情况常表明求助者想提出反对意见、澄清问题或提出问题之前拖延时间以便多作些思考。而有的则把眼镜摘下,嘴巴咬着一条眼镜腿,由于口中衔东西讲话不方便,因此,借此动作来注意倾听或避免说什么,一方面又可多多思考,把东西放在口里也意味着这个人需要寻找新的资料。
不同的手指手势,可能传达了一个人的焦虑、内心冲突和忧愁。小孩要恢复信心、鼓起勇气就吸吮大拇指。学生担心考试会咬指甲或咬钢笔、铅笔等。而成人遇到棘手的事情,可能会猛地拉头发。
咨询中,若求助者的双手紧绞在一起或反复摆动,加之身体坐立不安,往往表明求助者情绪紧张而难以接近。这时,咨询师应设法使其放松。颇为简单的方法是在会谈时略微倾身于他,会使其感到被接近、被理解。
面谈过程中,求助者若搓起两只手来,很可能是有所期待。例如,由于咨询师给予的理解、尊重、真诚,求助者受到感动而期望得到更多的共情或得到某种指点。若求助者移坐到了椅子的前端,踮起脚尖,很可能是求助者跃跃欲试,预示某种行为即将发生。
求助者在听或讲的过程中,若握紧了拳头,则既可表示一种强调,表示郑重其事,也可能表示一种决心,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愤怒。咨询师应善于结合其他信息综合判断。若代表决心,咨询师应及时在言行上给予支持、鼓励。若是愤怒,则应及时查清原因,予以疏导。
若求助者的身体由紧缩、僵化转为松弛自在,紧靠在一起的双腿开始分开,交叉的双手放了下来时,往往是求助者内心由紧张、不安、害怕、封闭开始变得平静、轻松、开放。如果这一步骤反过来了,则表明咨询增加了求助者的紧张情绪,可能是咨询师言谈举止(包括表情等)不当或不被对方所接受,或触动了对方的敏感要害处,也可能是求助者将涉及或已经涉及到了自己痛苦的、隐秘的问题。这种信息对于咨询师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求助者想要压抑自己强烈的感觉或情感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脚踝交叠、双手抓紧的姿势,也有的人会咽口水,或咬紧牙关,或抓住手臂等,来拼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冲动。
当求助者对咨询师说的话兴趣不大或想早点结束会谈时,他可能会在座位上反复扭动,坐立不安,让人觉得是椅子不舒服,其实并非如此。也有的人会交叉双腿,另一只脚不住地轻轻晃荡。有的则是不停地用手指敲弹桌子或椅子,或拿着纸胡乱涂鸦,有些则显得目光空洞,心不在焉,对问话没反应或答非所问。咨询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及时调整咨询内容和方式。有时,咨询师也可能表现出这类行为,若被求助者感知,就会使他产生想法。
身体动作不仅表现出求助者此时此刻的思想、情感、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体态还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肩膀为例,亚历山大·洛温博士在《人体动态与性格结构》一书中认为,耷拉着的肩膀表示内心受到压抑,耸着的肩膀和害怕心理有关,肩膀平齐说明能承担责任,弯曲的肩膀是沉重的精神负担的反映。他认为,没有任何语言比人体语言更能表达人的个性,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人体语言。
想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考试相关知识,可关注德诚教育网站(www.decheng-edu.com)——专注于公共营养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心理咨询师资格等职业教育培训。